名人媒体评论员:在《联合国宪章》诞生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纪念时刻,中国社会组织以全新姿态登上全球治理舞台,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力量。
2025年7月15日,于联合国高级别政治论坛(HLPF)期间举办的“联合国全民健康可持续发展论坛”,正是这样一个象征性事件。此次论坛由北京市光明慈善基金会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联盟基金会联合主办,聚焦“全民健康”这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 3)核心议题,汇聚来自中、美、非、欧等多国政要、专家和国际组织代表,在全球健康与福祉议题上达成广泛共识。评论视角:一次从“倡议”到“方案”的中国式参与
此次论坛的意义,绝不是一次会议的成功举,而是一次从“倡议”到“方案”的中国式参与。它标志着中国社会组织在联合国体系中的身份转变——从倾听者”走向“参与者”,再向“方案提供者迈进。这一过程不仅彰显了中国在全球健康治理中的战略格局,也体现了当代中国民间力量在国际多边平台上的制度自信与实务能力。
论坛呈现出三个显著亮点:
- 理念先行——以全民健康为核心议题,连接可持续发展的所有维度,从公共卫生到教育,从政策制定到基层落地,展现了中国行动与全球议程之间的高度契合;
- 文化自信——中医智慧不再只是“展示品”,而是通过科技赋能、教育体系融合等方式,实质性地进入全球健康对话之中,成为国际话语的一部分;
- 系统协同——跨界融合艺术、科技、宗教与青年力量,构建出未来全球治理所需要的“全景化思维”,为健康议题注入多元、持续的动力源泉。
- 展望未来:全球健康蓝图,需要更多“光明同行者”
此次论坛的圆满落幕不是句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它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在全球健康治理的征途上,中国有担当、有方案、有路径。
随着联合国迎来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中国社会组织正以更加积极、专业和国际化的姿态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未来,更多具备国际视野与本土经验的中国力量,将与全球同行一道,为实现全民健康、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努力。
本次论坛由北京市光明慈善基金会与全球可持续发展联盟基金会联合主办,象征着中国社会组织首次以主导者身份出现在联合国主会场。这一合作的起点,是2025年5月21日双方在北京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中美民间组织之间,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上的深度携手。
光明慈善基金会作为中国少数拥有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的非政府组织,此次率团以主办身份登陆联合国,不仅为中国社会组织树立了标杆,也彰显了中国在国际议题中的方案供给能力。
多方参与,中国方案备受瞩目
来自联合国系统、各国政要、国际组织与学术界的代表悉数出席:
- 前联合国NGO委员会主席布鲁斯·纳提兹以全球合作为主题分享健康治理经验;
- 马达加斯加过渡政府总理扎菲辛米瓦洛、乌克兰科学院院士奥拉·叶斯潘科等政要也就各自国家的健康策略提出前瞻性思考;
- 中方嘉宾则以中医科技、教育体系、宗教健康观为着力点,展示中国经验与文化自信。
其中,薛葵阳女士带来“中医全脑教育”在心理健康中的应用模型,胡志远博士分享中医慢病防治科技成果,明道法师则围绕中医与女性健康的文化价值进行深刻剖析。中国智慧在论坛上不断闪耀,成为推动全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兴力量。
健康议题成为全球焦点
本届论坛聚焦可持续发展目标SDG3:良好健康与福祉,以“全民健康:携手共创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为主题,汇聚全球健康、科技、人文、宗教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全方位、多维度的交流。
论坛在光明慈善基金会理事长李林女士的开幕致辞中拉开帷幕。她指出,健康不仅是个体幸福的基础,更是国家治理和全球合作的战略要务,强调全民健康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高度关联性。随后,全球可持续发展联盟基金会主席章启华提出:“健康是全球发展的起点,也是社会繁荣的终点。”他的话语为论坛定调,也照亮了全球公共健康议题的系统性路径。
艺术与青年发声:健康的多维表达
本次论坛亦突出了艺术、科技与青年群体在健康议题中的作用。孔美棋女士探讨艺术对青少年心理建设的影响,提出“艺术是滋养心灵的光”。王宸博士强调音乐在疗愈、教育和公共健康中的独特价值。周洁女士则阐述科技健康的未来趋势,展现全球健康生态系统的新边界。